倦鸟正吻着天空01 在那个夏天之前,陆..
【桃之夭夭小说】荐读|王安忆《桃之夭夭》:与生活握手言和
读王安忆的小说,总有一种感觉,像是在读一本泛黄的日记。因为隔了岁月,当年的惊心动魄,落到笔端也成了宠辱不惊。仿佛是经过大世面的“过来人”,面对沧海桑田,也不过叹一句——不过如此。《长恨歌》《天香》,还有《桃之夭夭》……
小说
桃之夭夭
作者:王安忆
人民文学出版社
2019年7月版
《桃之夭夭》记录的是一个市井女子郁晓秋的半世人生。和《长恨歌》中光彩照人的王琦瑶、《天香》中深闺高楼的女子不同,郁晓秋的人生平平无奇、泯然众人——甚至还不如众人。她的生父不详,母亲是一个过气的滑稽戏演员,还有两个同母异父的哥哥姐姐。她艰难的人生道路上,一直蒙受着各种各样的摧残与凌辱。母亲从没有向她表示过一丝亲近与温柔。在这个犹如冰窖的家庭中,她的哥哥与姐姐始终待她如陌生人。当她还只是个天真烂漫的儿童时,一旦在街上出现,便立即引起街坊邻居的窃窃私语。尽管她以身轻如燕的精彩体操表演征服了女孩的心,然而同伴们看她依然是低下的,拒绝与她交往。在这样的环境中慢慢长大,郁晓秋从小学会了察言观色、默默忍受,懂得如何克制自己的欲望,甚至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让自己不对任何事情抱有希望——因为不存希望便不会失望。
这是一个“缺爱”女孩的成长故事。
然而,如果细读,也许你可以从晦暗生活的表面,读出市井的温度,那些藏在冷漠面具背后,被压抑的善良的人性。例如,那些在背后议论的邻居,却也知道从不在郁晓秋面前提到那类敏感的话题。书中称之为“明理敦厚”,但其实,更多的是对于小女孩的体谅,或许他们自己都不曾发觉。
小学校的厨房里白雾缭绕,瓷砖砌面的灶头比她(晓秋)人还高,因为水汽重,人说话听起来都嗡嗡的。有人问那店员,是不是他家的小孩子,店员回答不是,人就说,怎么有些像?于是大家笑。有只手从笼里拈了一只馒头给她,怕她烫,用一根竹筷穿着。
小厨房里充满了烟火的温度,而那三个字“怕她烫”,更是让人心底一阵柔软。
母亲对于郁晓秋也不是没有爱的。或许,是因为笑明明自己过于跌宕起伏的前半生,让她对于女儿的命运产生恐惧。才会以一种极端的方式阻断女儿对于幸福的梦想。她的“冷漠”不只是偏执性格的体现,更大程度上是因为怕“爱”反而“害”了女儿,是更沉重的“爱”。小说中有一段写母女两人在家中,要将笑明明年轻时的旗袍改成时下穿的衬衫。很家常的一个镜头——
这一母一女都没受过什么家教,从没沾过女工,谈不上裁剪的规矩,只是去取一件短袖衬衫,来回反复地在旗袍上比,比来比去,无论如何容纳不进去。……头天晚上虽没什么成果,可却激发起她们极大的兴趣。……这一点,女儿要比母亲有能耐,母亲性子急手又重,没拆半行已割破几处,于是郁晓秋将拆工全揽下,母亲只在一边抽着烟看和批评。这一对母女难得这么安静融洽,这个家也难得像个家的样子,有了一点居家的闲情。
大抵也是因为特殊的家境,笑明明无法如一个温柔体贴的寻常母亲一样给予女儿足够的爱。正如她不会给在农村学农的女儿带鸡仔饼、炒麦粉等零食。但是在女儿的“生死关头”,笑明明却从来没有缺席。当郁晓秋因为“作风问题”在学校被人杯葛时,笑明明拿出泼辣的架势,怼得老师哑口无言;当郁晓秋在偏远的农村艰苦度日时,笑明明又拿出当年交际花的本事,游走于各色人等中,送礼、请客,说好话,最终把女儿“搞”回了上海。而那时,那些曾经在儿女包里塞满点心的慈母们早已认命。歪门邪道固然不该提倡,但对于笑明明为了女儿不顾一切、接回女儿却又故作冷淡的作为,又怎么能不让人叹一句“可怜天下父母心”呢!
还有姐姐,那个从小如冰山美人一般,令郁晓秋望而生畏的姐姐。文中却有一个小细节,令人读来令人泪目。那是在郁晓秋的姐姐难产“羊水栓塞”之后,晓秋去医院看望姐姐。
这天中午,郁晓秋去,见姐姐像是好些了,半睁着眼睛,护士问她:这是谁?她说出两个字:妹妹。郁晓秋从不曾听她称过自己“妹妹”,听了自然是辛酸。
当天夜里,姐姐就去世了。这声来不及对晓秋当面喊出的“妹妹”,包含了姐姐多少遗憾与愧疚,或许只有她自己知道。
《桃之夭夭》中这样总结郁晓秋的处事原则:
从小到大,郁晓秋始终在受挫中生活,别人或许以为她能忍,其实不止是。她经得起,是因为她自尊。简直很难想象,在这样粗暴的对待中,还能存有多少自尊。可郁晓秋就有。这也是她的强悍处,这强悍同是被粗暴的生活磨砺出来的。因为这粗暴里面,是有着充沛旺盛的元气。
郁晓秋就是凭着这股“元气”,把一地鸡毛的生活慢慢理顺,过出滋味的。姐姐去世后,深爱着姐姐的姐夫被击垮,无暇顾及初生的孩子。郁晓秋无奈之下只能承担起照顾外甥的责任。她的细心善良得到了姐姐公婆的爱怜,一心撮合儿子和晓秋。虽然一开始,姐夫接纳妻妹纯粹是安慰二老,而晓秋对于姐夫也谈不上“爱的感觉”,但两人还是出于现实的考虑走到了一起。他们“一起看了两场电影,在西餐馆吃了一顿饭,还一同去南京路买了姐夫回学校要用到的东西,这些都是谈朋友必须的过场似的,然后才可以进入婚事的议程。”走完了“程序”的两人最终成了夫妻。但竟然也在日常平淡的相处中产生了真感情。
故事的最后,晓秋自己也生了一个女儿,一男一女,合成了个“好”字。
人的一生,总会有这样那样的不圆满,无可奈何。也许我们有时候会问:为什么我和别人不一样?但是,这样的发问并不能改变不了什么。
就好像郁晓秋,她不像别的孩子那样有父亲疼爱;她的母亲脾气古怪;她生活在一个气氛怪异的家庭里。她的成长,总是伴随着种种磨难——因为长得漂亮而被同学们孤立;因为复杂的家庭背景,不被男友何民伟的家庭接纳。
也许,郁晓秋有一百个一千个理由抱怨命运的不公。但是,她从来没有。这个内心充盈却外表平和的女孩,完整地接纳了命运给予的一切——好的,不好的。然后,抽丝剥茧般地从中寻找美好的、温暖的东西,在一次次妥协中,与生活握手言和。就好像郁晓秋小时候:
她沿途吃着棒冰、桃脯、粽子糖,含松仁的要两分钱一颗,较为昂贵,她不常吃,还有老虎脚爪、开口笑、瓜子,甚至于一小包虾皮。她还发明出一些前所未有的吃法:一边嚼一颗奶油软糖,一边往嘴里扔花生米,制造出奶油花生糖的效果。
这段描写充满了上海弄堂的生活气息,但更可以看做郁晓秋对于生活的态度。
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来说,我们不是王琦瑶,也不是闵家姐妹。我们的生活,很多时候更像是郁晓秋。但是,像郁晓秋,也许是幸运的。
特别喜欢小说的结尾:
郁晓秋走在妇联所在的林荫道上,梧桐树影罩着她。她是一九五三年生人,肖蛇,今年便是三十二岁。刚生完孩子,是最对自己无心的时候。穿着宽大的旧衣服,头发永远是她的麻烦。因为自然鬈,剪短了更无法处理,只得留长,尽可能紧地编成辫子,又自觉不像个母亲,便盘在脑后,沉甸甸的一堆。碎发还是毛出来。她这种健康丰满的体形,到这个年龄,又经过妊娠,就变得壮硕。她看上去,就像是一个农妇,在自然的、室外的体力劳作和粗鲁的爱中长成,生活的。在她身上,再也找不着“猫眼”、“工场间西施”的样子,那都是一种特别活跃的生命力跃出体外,形成鲜明的特质。而如今,这种特质又潜进体内更深刻的部位。就像花,尽力绽开后,花瓣落下,结成果子。外部平息了灿烂的景象,流于平常,内部则在充满,充满,充满,再以一种另外的,肉眼不可见的形式,向外散布,惠及她的周围。
桃之夭夭,灼灼其华。迎着阳光,沐浴春风,尽可能地好好生活吧。
文: 闻韶
小说
桃之夭夭
作者:王安忆
人民文学出版社
2019年7月版
《桃之夭夭》记录的是一个市井女子郁晓秋的半世人生。和《长恨歌》中光彩照人的王琦瑶、《天香》中深闺高楼的女子不同,郁晓秋的人生平平无奇、泯然众人——甚至还不如众人。她的生父不详,母亲是一个过气的滑稽戏演员,还有两个同母异父的哥哥姐姐。她艰难的人生道路上,一直蒙受着各种各样的摧残与凌辱。母亲从没有向她表示过一丝亲近与温柔。在这个犹如冰窖的家庭中,她的哥哥与姐姐始终待她如陌生人。当她还只是个天真烂漫的儿童时,一旦在街上出现,便立即引起街坊邻居的窃窃私语。尽管她以身轻如燕的精彩体操表演征服了女孩的心,然而同伴们看她依然是低下的,拒绝与她交往。在这样的环境中慢慢长大,郁晓秋从小学会了察言观色、默默忍受,懂得如何克制自己的欲望,甚至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让自己不对任何事情抱有希望——因为不存希望便不会失望。
这是一个“缺爱”女孩的成长故事。
然而,如果细读,也许你可以从晦暗生活的表面,读出市井的温度,那些藏在冷漠面具背后,被压抑的善良的人性。例如,那些在背后议论的邻居,却也知道从不在郁晓秋面前提到那类敏感的话题。书中称之为“明理敦厚”,但其实,更多的是对于小女孩的体谅,或许他们自己都不曾发觉。
小学校的厨房里白雾缭绕,瓷砖砌面的灶头比她(晓秋)人还高,因为水汽重,人说话听起来都嗡嗡的。有人问那店员,是不是他家的小孩子,店员回答不是,人就说,怎么有些像?于是大家笑。有只手从笼里拈了一只馒头给她,怕她烫,用一根竹筷穿着。
小厨房里充满了烟火的温度,而那三个字“怕她烫”,更是让人心底一阵柔软。
母亲对于郁晓秋也不是没有爱的。或许,是因为笑明明自己过于跌宕起伏的前半生,让她对于女儿的命运产生恐惧。才会以一种极端的方式阻断女儿对于幸福的梦想。她的“冷漠”不只是偏执性格的体现,更大程度上是因为怕“爱”反而“害”了女儿,是更沉重的“爱”。小说中有一段写母女两人在家中,要将笑明明年轻时的旗袍改成时下穿的衬衫。很家常的一个镜头——
这一母一女都没受过什么家教,从没沾过女工,谈不上裁剪的规矩,只是去取一件短袖衬衫,来回反复地在旗袍上比,比来比去,无论如何容纳不进去。……头天晚上虽没什么成果,可却激发起她们极大的兴趣。……这一点,女儿要比母亲有能耐,母亲性子急手又重,没拆半行已割破几处,于是郁晓秋将拆工全揽下,母亲只在一边抽着烟看和批评。这一对母女难得这么安静融洽,这个家也难得像个家的样子,有了一点居家的闲情。
大抵也是因为特殊的家境,笑明明无法如一个温柔体贴的寻常母亲一样给予女儿足够的爱。正如她不会给在农村学农的女儿带鸡仔饼、炒麦粉等零食。但是在女儿的“生死关头”,笑明明却从来没有缺席。当郁晓秋因为“作风问题”在学校被人杯葛时,笑明明拿出泼辣的架势,怼得老师哑口无言;当郁晓秋在偏远的农村艰苦度日时,笑明明又拿出当年交际花的本事,游走于各色人等中,送礼、请客,说好话,最终把女儿“搞”回了上海。而那时,那些曾经在儿女包里塞满点心的慈母们早已认命。歪门邪道固然不该提倡,但对于笑明明为了女儿不顾一切、接回女儿却又故作冷淡的作为,又怎么能不让人叹一句“可怜天下父母心”呢!
还有姐姐,那个从小如冰山美人一般,令郁晓秋望而生畏的姐姐。文中却有一个小细节,令人读来令人泪目。那是在郁晓秋的姐姐难产“羊水栓塞”之后,晓秋去医院看望姐姐。
这天中午,郁晓秋去,见姐姐像是好些了,半睁着眼睛,护士问她:这是谁?她说出两个字:妹妹。郁晓秋从不曾听她称过自己“妹妹”,听了自然是辛酸。
当天夜里,姐姐就去世了。这声来不及对晓秋当面喊出的“妹妹”,包含了姐姐多少遗憾与愧疚,或许只有她自己知道。
《桃之夭夭》中这样总结郁晓秋的处事原则:
从小到大,郁晓秋始终在受挫中生活,别人或许以为她能忍,其实不止是。她经得起,是因为她自尊。简直很难想象,在这样粗暴的对待中,还能存有多少自尊。可郁晓秋就有。这也是她的强悍处,这强悍同是被粗暴的生活磨砺出来的。因为这粗暴里面,是有着充沛旺盛的元气。
郁晓秋就是凭着这股“元气”,把一地鸡毛的生活慢慢理顺,过出滋味的。姐姐去世后,深爱着姐姐的姐夫被击垮,无暇顾及初生的孩子。郁晓秋无奈之下只能承担起照顾外甥的责任。她的细心善良得到了姐姐公婆的爱怜,一心撮合儿子和晓秋。虽然一开始,姐夫接纳妻妹纯粹是安慰二老,而晓秋对于姐夫也谈不上“爱的感觉”,但两人还是出于现实的考虑走到了一起。他们“一起看了两场电影,在西餐馆吃了一顿饭,还一同去南京路买了姐夫回学校要用到的东西,这些都是谈朋友必须的过场似的,然后才可以进入婚事的议程。”走完了“程序”的两人最终成了夫妻。但竟然也在日常平淡的相处中产生了真感情。
故事的最后,晓秋自己也生了一个女儿,一男一女,合成了个“好”字。
人的一生,总会有这样那样的不圆满,无可奈何。也许我们有时候会问:为什么我和别人不一样?但是,这样的发问并不能改变不了什么。
就好像郁晓秋,她不像别的孩子那样有父亲疼爱;她的母亲脾气古怪;她生活在一个气氛怪异的家庭里。她的成长,总是伴随着种种磨难——因为长得漂亮而被同学们孤立;因为复杂的家庭背景,不被男友何民伟的家庭接纳。
也许,郁晓秋有一百个一千个理由抱怨命运的不公。但是,她从来没有。这个内心充盈却外表平和的女孩,完整地接纳了命运给予的一切——好的,不好的。然后,抽丝剥茧般地从中寻找美好的、温暖的东西,在一次次妥协中,与生活握手言和。就好像郁晓秋小时候:
她沿途吃着棒冰、桃脯、粽子糖,含松仁的要两分钱一颗,较为昂贵,她不常吃,还有老虎脚爪、开口笑、瓜子,甚至于一小包虾皮。她还发明出一些前所未有的吃法:一边嚼一颗奶油软糖,一边往嘴里扔花生米,制造出奶油花生糖的效果。
这段描写充满了上海弄堂的生活气息,但更可以看做郁晓秋对于生活的态度。
对于我们大多数人来来说,我们不是王琦瑶,也不是闵家姐妹。我们的生活,很多时候更像是郁晓秋。但是,像郁晓秋,也许是幸运的。
特别喜欢小说的结尾:
郁晓秋走在妇联所在的林荫道上,梧桐树影罩着她。她是一九五三年生人,肖蛇,今年便是三十二岁。刚生完孩子,是最对自己无心的时候。穿着宽大的旧衣服,头发永远是她的麻烦。因为自然鬈,剪短了更无法处理,只得留长,尽可能紧地编成辫子,又自觉不像个母亲,便盘在脑后,沉甸甸的一堆。碎发还是毛出来。她这种健康丰满的体形,到这个年龄,又经过妊娠,就变得壮硕。她看上去,就像是一个农妇,在自然的、室外的体力劳作和粗鲁的爱中长成,生活的。在她身上,再也找不着“猫眼”、“工场间西施”的样子,那都是一种特别活跃的生命力跃出体外,形成鲜明的特质。而如今,这种特质又潜进体内更深刻的部位。就像花,尽力绽开后,花瓣落下,结成果子。外部平息了灿烂的景象,流于平常,内部则在充满,充满,充满,再以一种另外的,肉眼不可见的形式,向外散布,惠及她的周围。
桃之夭夭,灼灼其华。迎着阳光,沐浴春风,尽可能地好好生活吧。
文: 闻韶
联系方式
提示:联系我时,请说明在杰姆小屋看到的,谢谢!
发布评论: